天主教聖道明傳道中心

St. Dominic Evangelization Center

2016 關愛我們的家園講座──談《願祢受讚頌》通諭 講座

心得分享

【願祢受讚頌】通諭

張惠仙

我屬戰後嬰兒潮出生世代,見証普羅大眾的生活水準,由貧乏轉趨豐盛,社會形態亦愈來愈物質化。

我們不難發現,經過戰亂的老一輩,對一粥一飯,都十分珍惜,因為他們曾捱過餓,知道吃得飽,穿得暖,有水用,有瓦遮頭,是何等福氣。但若不惜福,恐怕福氣會被消費怠盡。但社會愈繁榮,愈鼓吹消費,耳濡目染,我們很容易消費過度,卻仍不自知。

當我知道了原本可用100年的垃圾堆填區,居然用了15年便爆滿;許多大陸的大城市,罕見藍天白雲;人類直接或間接製造的各種固體、液體和氣體廢物,愈來愈多,令地球消化不了。平心自問,地球病了,難道我真的以為與我無關?

我自認不大崇尚物質,甚至覺得自己頗為節儉。若不是需要補充家居日用品,我連超市都很少去。但每次進超市,最吸引我眼球的,必然是在做推廣、有折扣或有贈品的貨物。平時我很少做市場調查,對商品價格不甚了解,但看到打折後的價錢和原價差一截,心想這件貨品雖不在我的購物單內,但日後遲早要添加,先買為快。明明只想買一盒冰淇淋,但買两盒才有折扣,二話不說,買两盒再算。同類的商品,當然選擇附有贈品的。久而久之,多買的東西,佔據家居珍貴的空間。超市的贈品往往會原封不動,靜靜地躺在雜物櫃內幽暗的角落,不知到何年何月,才得重見天日。超買的食品,為免過期,只好多吃。吃自助餐時,每種食物都想試,每樣吃一點,自我感覺良好。不想失禮,宴客時,無論在家或是在外用餐,必會安排多樣菜肴,確保客人吃得飽足,如此一來,大家一起吃過量。

幾年前,我需要買一張連書櫃的電腦桌。女兒硬要我在下訂單前先想好日後該如何丟棄這張仍未買的電腦桌,當時我覺得她找碴,現在我才發現她是環保先鋒,有環保意識。

環保不單是將垃圾分類、循環再用,必須從源頭減廢做起。但做到源頭減廢,有賴我們每一個人時刻都要有環保意識,覺察自己,避免做損害地球的行為。讓我們由自己做起,加强個人的環保意識,互相提醒,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-地球。

(本文同步刊載於道明之友179期)

 

「關愛我們的家園講座──談《願祢受讚頌》通諭》」會後記

黃瓊慧

 

教宗方濟各於去年6月頒佈論述生態問題的《願祢受讚頌》通諭,希望我們效法自然環境守護聖人亞西西.聖方濟各的情懷,將天主創造的天地萬物視為自己的兄弟姊妹;留意各種社會制度的生態,戮力團結互助。

今年我們在基督生活團的小團體內一起閱讀了《跟教宗方濟格學領導》,也規劃利用二次聚會的時間研讀、分享《願祢受讚頌》通諭。我個人於研讀通諭的第一次聚會之後有些觸動,同時腦中浮起留學時代走在繁華街頭卻感到不踏實的記憶,因而起了更深入了解的念頭,於是8月13日就和朋友前往道明傳道中心,聆聽了2小時關於此通諭的演講。

演講的講師是我們的團員之一梁旭程先生。他擁有環工專業背景,長期在歐美、亞洲從事環保工作,又是我心目中深具信德、內心平安的大哥,由他來介紹這篇通諭是非常適切的。

梁大哥深入淺出地以二十二頁簡報概述通諭的六個章節內容:第一章「那在我們家園發生的事」、第二章「創造天地的福音」、第三章「生態危機的人性根源」、第四章「整體生態」、第五章「幾項方針與行動路線」、第六章「生態教育與修行」。此外,在演講過程還生動地輔以工作實例與兩部影片,讓通諭的訴求立體地、鮮明地烙印在聽眾的心中,也給予如何回應的靈感與希望。

那兩部值得觀看的影片之一是美國饒舌詩人地球王子(Prince Ea) 發佈於2015年11月24日的《人類與地球(MAN vs EARTH)》;其二是有世界上最窮總統之稱的烏拉圭前總統荷西.穆希卡(José Mujica)於201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上的一席發人深省演說。

文明與科技對世界的發展有貢獻,但是也讓現今的自然環境受到大規模的破壞、生活中瀰漫消費主義氣息、分配正義不彰。面對這些深刻的挑戰,教宗問我們想要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世界?並說明這個問題不單關係到環境,更牽涉到「人生目的為何?」「為何目標而工作?」「地球為什麼需要我們?」的人類生存意義與價值觀。

我們能作什麼?雖然,很大的一部分要仰賴各國和各行各界掌握權力者誠懇地擔起責任,針對問題源頭的文化、政治、商業模式、教育等問題交換意見,並訂出行動策略。不過,我也相信個人功能與「蝴蝶效應」的威力。我們個人可以祈求全能天主的祝祐、身體力行度更簡樸的生活、關懷弱勢族群,進而用自己的行動鞭策當權者作改變!

(本文同步刊載於道明之友179期)

Share

分享在 facebook
分享在 twitter
分享在 pintere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Best Way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Lives of Others